贫困户在哪里,党旗就在哪里(演讲人:李瑞云)
发布时间:2019-07-23 15:12:30 来源:无线石家庄

有一个名字,或许你并不陌生——黄文秀,不久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将她3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而我对她的印象却仍然停留在两年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楼的小教室里,时任百泥村驻村第一书记的文秀师姐,带着百色的菠萝和大家互动交流,讲述扶贫趣事时,她灿烂的笑容熠熠生辉,令我至今难忘。一年前,当我来到石家庄市纪委后,看到了更多和文秀师姐一样奋战在扶贫一线的无名英雄们,他们低调谦虚,实干担当,在泥泞的道路上书写着别样的精彩。而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扶贫纪检干部的故事。

“从今天起,我就是咱南竹人,有啥事儿大家都可以来找我。”

2019年3月14日,石家庄市纪委干部王胜前接受组织选派来到赞皇县南竹村担任第一书记。上任第一天,他就对村民许下承诺“有困难找支部,有问题找干部”。

但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只把这承诺当成句客气话。为了转变大家的想法,王胜前就挨家挨户走访,街头巷尾、屋头炕角和大伙儿拉家常,无论什么问题都尽力解决,慢慢的,大家终于接受了这个外来的村干部。

石绪平家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59岁腿脚不太利索的他一辈子没结过婚,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光棍。初次上门走访时,王胜前就发现,这老汉的日子过得可真“窝囊”,屋里院外脏乱不堪,更让人挠头的是这个倔强的老头儿不配合村里的道路硬化工作,拒绝拆掉自家门口那占道的猪圈。

有人出主意说不行就直接拆,可王胜前却不同意,他说“我们搞扶贫攻坚,不就是帮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他们不认同不接受又怎么会幸福?”

三番五次推心置腹后,老汉才终于吐露了新声,原来他是怕猪圈拆掉后手头没活钱,生活花用不方便。

为了打消他的顾虑,除了扶贫补贴外,王胜前自掏腰包3000多元,把他纸糊的门窗换成铝合金的,还联系爱心企业,为村中的贫困户配送了双人床和床垫,一番装饰后,老汉破乱的房屋总算有了家的样子。

实打实换心连心,石绪平终于同意拆掉了自家猪圈,村里的形象提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88岁的是石珍珍是位五保户,按村里人的说法,是位一辈子没嫁人的老闺女,独自一人住在一个随时有倒塌危险的土坯房里。工作组想为她重建老房,可老太太却坚决不同意,老太太说“连俺爹都不知道这房子啥时候盖的,约摸着有200年了吧,俺打小儿就住在这儿,舍不得搬。”

是啊,“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狗窝”,老太太已经在这里生活了80多年,将心比心,王胜前理解老人的感情,可不拆掉重建又会危机她的生命安全。

数次会议之后,工作组最终决定为老人在老房旁边直接建新房,老房子当作杂物间。为了更好地说服老人,王胜前还专门带她到几户刚建好的新房参观,这样老人才终于松口同意了这个计划。

2018年年底,88岁的老人住进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新房,村里人问她啥感受,老人开心地说“新房子亮堂,老房子就守在身边,挺好!”

一件件事儿办下来,村民们看见了工作组的诚心,愈发配合工作,各项扶贫政策也得以顺利开展。

石家庄市纪委工作组进驻以来,争取扶贫资金29.15万元,打井、修路、供电、绿化,看到村里的巨大变化,王胜前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最令他感动的,是村里的帮扶对象——74岁的赵银栓老人,王胜前在工作日记里写到“工作组帮助老人改善了生活,老人每次见到我都千恩万谢。有次我要去田里查看干旱情况,老人非要让我上他的驴车载我一程,当我婉拒时他说,我一个老人,没办法回报更多,你坐上我的驴车,让我心里舒服,我只好含泪坐上了驴车,他牵着驴车栽了我200多米,才依依不舍看着我走远。”

一年时间过去了,一个过去的贫困村已经焕然一新。

每次谈到未来,王胜前依然坚守当初许下的承诺“有问题找支部,有困难找干部。贫困户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党旗就在哪儿,我们一定会做大家脱贫致富最坚强的后盾。”

王胜前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但更多扶贫纪检干部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当中有和我一样刚刚入职的纪检新人,也有奋战多年的老同志,或许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们的名字,但历史会记住他们共同谱写的这首恢宏壮丽的脱贫史诗。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