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不仅仅是卷面上的知识竞技,更是教育投入的比拼。投入的主角,是父母;比拼的场所,更多的离不开家庭……
父母陪伴的五个“坑”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优秀的孩子是优质教育的成果,问题孩子是问题家庭的产物。父母错误的陪伴方式有可能毁掉孩子的努力与潜力。
01:敷衍太过
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陪伴,不只是陪着这么简单。如果家长一边陪孩子一边做自己的事情,就等于没有陪伴。孩子需要的是“被看到”,而不是“被陪着”。
02:耐心太差
没有控制好情绪
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发脾气,对孩子又打又骂。只看到孩子的差,看不到孩子的好,失去耐心的陪伴,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毒药”。
03:回应太少
和孩子距离很远
有些家长很敷衍,不管孩子做什么,一句“好的”、“知道了”就应付过去了。对于3-12岁的孩子,父母参与度过低的陪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04:说教太多
会使孩子产生厌恶
说教并非教育,只是一种发泄,一场不负责任的指责。父母总是说教,就是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当父母用权威武装自己的时候,孩子就会用情绪保护自己。
05:期待太高
给孩子施加压力
孩子并非机器,不是我们付出了爱与关心,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得到孩子的回馈。教育孩子,不应该抱有太强的功利心。陪伴孩子也不能只为了让他考出好成绩。
陪伴是个很复杂的概念,父母陪在孩子身边,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害怕什么。只有深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陪伴,才是有效的教育。
陪伴也需要“高质量”
真正优质的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陪伴的质量。
用心的陪伴
陪伴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只有父母用心了,才能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尊重的陪伴
不要打击孩子,不要一味指责,不能高高在上,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也要给予应有的尊重与信任。真正的陪伴,是和孩子做朋友,我们都要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
耐心的陪伴
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措辞和态度,讲明道理,切忌发火、给孩子贴标签。有些道理我们都懂,但孩子未必就懂,所以要花更多的耐心来教育孩子。
平常心的陪伴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考100分,有孩子登上第一名,就要有孩子在路边鼓掌。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孩子还有很多可能性。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找到最合适的成长道路。
共同成长的陪伴
主持人董卿曾经说过: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陪伴孩子的过程,就是给孩子做好榜样的过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优秀的父母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进步,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父母陪伴的“有效期”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父母”这个角色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每位父母,都必须对孩子亲力亲为。陪伴并不需要“大把”的时间,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只要父母做到全心全意,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注,就是成功的陪伴。
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个故事。
可以和孩子分享今天有趣的事情。
可以和孩子一起攻克作业上的难题。
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的玩具、游戏……
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却不知道孩子最需要的只是父母的陪伴。父母和孩子,从来都是一种相互成全的状态。父母为了孩子,固然是拼尽全力的付出,而在孩子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世上最完全的依赖、信任和爱戴。趁着孩子还未长大,趁着我们还未变老,好好陪伴,用心教育,努力成就孩子。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也是任何成功都无法超越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