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此时气候清爽温暖,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既有祭奠先人的怀古幽思,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极富特色的节日。
踏青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在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京都人民游春踏青的热闹景象。
扫墓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在我国很多地区,在清明节前几天,会对祖先坟墓培土、修整。及至清明当天,率领子孙在祖坟前,设立香案、备酒食、献花、诚心祭奠,各家各户在门前插柳,表示为逝者的悼念。
寒食
寒食有凄风苦雨,以断火、冷灶为气氛。早时民俗中的断火三日,其实是为了清灶,以新火换旧火。三天不用火,吃冷食以清理肠胃。
插柳戴柳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人家。”人们认为柳可以祛鬼,而称之为“鬼怖木”。清代民间还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说明插柳戴柳已经成为清明时节青年男女的节日必备装饰了。有些地方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深受人们欢迎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但会在白天放,甚至夜间也放。夜里会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夜晚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
古时候,有些地方会剪断飞上蓝天后的风筝,据说这样能去除厄运,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清明前后,太阳渐暖,雨水增多,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而,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荡秋千
秋千最初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其为秋千。
秋千,顾名思义就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丫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演化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既可以锻炼身体健康,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如今仍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