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养育倦怠 试着做一个与自己和解的家长
发布时间:2021-04-16 11:39:41 来源:声屏之友

养育倦怠通常表现为常常对孩子感到厌恶,早上醒来想到孩子就觉得疲惫不堪,甚至想逃离父母这个角色等。心理专家表示,养育倦怠不仅会让家长觉得很挫败,也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影响。

养育出现倦怠

你的问题出在哪儿

◆  身心疲惫

对很多新手家长来说,带孩子已经让人焦头烂额了,还不得不为了生计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寻找平衡。特别是孩子生病时,家长在照顾之余,还得抽空完成工作,在这种高压状态下,非常容易焦虑。

◆  情感共鸣减少

处在养育倦怠期的家长,看见孩子可能不再像以前一样内心充满柔软,而是不耐烦,甚至对孩子恶语相向,内心拒绝陪伴或在陪伴时放空自己。研究表明,出现养育倦怠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距离更疏远,容易打骂孩子。这种情感隔离会影响子女对家长的依恋,使情感上的共鸣越来越少。

◆  忽视孩子情绪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发现,处于高压状态下的家长,对孩子的情绪状态不怎么敏感,对孩子的行为也不太在意。比如会让3岁的孩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睡在沙发上,有的则会通过语言和行动严惩孩子,导致亲子情感疏离,孩子越来越内向,或效仿家长出现暴力行为。

◆  自我否定

绝大多数为人父母者都想做到和善、开明,和孩子成为好朋友。然而现实常会击败理想,当孩子犯错误时总是忍不住大吼大叫,事后又觉得对不起孩子,开始自责,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好,有的人还会放大自身的错误,在心理上进行自我惩罚。

找对方法

孩子和家长都幸福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一点点学来的。你讨厌孩子出门磨蹭,可能是因为你本身做事拖拉,潜意识期盼孩子成为高效率的人;你嫌弃孩子成绩总是比别人家孩子差一大截,可能是因为你把自己上名牌大学的梦想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有时,真正让家长感到疲惫的不是孩子,而是镜子里的那个自己。出现养育倦怠并不可怕,只要找对了方法,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01一起成长

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而是一起成长的伙伴。家长要不断学习如何育儿,掌握新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知识面变宽,孩子的视野也越来越广阔,这都是共同成长的表现。

02控制情绪

父母想要大声吼叫时,最好先和孩子保持距离,冷却情绪,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失控,以免吓到或伤害到孩子,等到情绪稳定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

03学会放手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触碰到父母那些所谓的“底线”,不过是父母在强烈控制欲之下强加给孩子的高要求。比如,不许踩水、不许坐在地上、不许玩泥巴、放学后立刻回家、不许到处乱逛……

正是因为父母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他们才会出现数不清的“情绪爆点”。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应该有自由的想法和意志。父母适当放手才能让孩子更自由地成长,倦怠感也会烟消云散。

04不必强求

天下没有一百分的孩子,自然也不会有一百分的父母。因此,不必强求孩子时刻乖巧懂事,也不必为了自己偶尔的倦怠而心生愧疚、自我否定。

05爸爸分担

亲子教育中,父亲的参与能够注入母亲不具备的特殊元素。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天与父亲共处两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如果孩子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期待长期得不到满足,会十分痛苦甚至产生心理缺陷,比如容易软弱、胆小,缺乏信心和毅力。另外,陪伴的质量也很重要,为人父者要有陪伴孩子的意识,最好划出专属的“爸爸时间”。

06放个短假

开车时,突然看到“小心路滑”的黄色警示标识,你会怎么做?一定会减速,格外小心地驾驶。可以把育儿想象成开车,当遇到烦躁、睡眠不好、孩子不愿意沟通等“黄色标识”时,就要提醒自己歇一歇,给自己放个短假,因为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抚育孩子。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