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石家庄答卷·脱贫攻坚篇:同心战贫困 携手奔小康
发布时间:2020-10-17 10:09:00 来源:石家庄日报

平山县梁家沟村依托西柏坡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图为坐拥田园风光的梁家沟村新民居。本报记者 张晓峰 摄

“十三五”即将圆满收官。这是昂扬奋进、攻坚克难、硕果盈枝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稳步增长,创新动力满满,交通更加便利,发展环境优化……“十三五”规划落地生长,拔节育穗,一幅幅绚丽的发展图景不断闪现。

这是每一个石家庄人为了更美好生活努力前行、追梦圆梦的五年。脱贫奔小康,就业更稳定,收入再增加,生活多姿彩……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老百姓精气神儿更足,笑脸更灿烂。

秋日的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漫山遍野层林尽染,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旅游兴旺的喜悦还挂在村民脸上,眼下又迎来更多的丰收——村里的扶贫产业开始见效,山上的板栗、野生猕猴桃开始采摘,砣山宾馆、茶室、商业街的经营也渐入佳境。

“好政策落地,家乡越来越美!”在平山县李家庄村,韩会茹看到家乡的喜人变化后,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山村的美景,不仅让韩会茹一家过上了好日子,也让全村人脱贫致富,2019年李家庄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石家庄,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汇成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答卷”——

2019年圆满实现4个贫困县摘帽、585个贫困村出列、20.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的减贫目标,全市贫困人口实现历史性清零,提前一年在全省率先完成减贫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10月17日,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也即将收官。时下,石家庄全市上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热度、速度,勠力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高位推进 谋划攻坚蓝图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头号民生工程和最严“军中之令”,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目标,以整合资源为主手段,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稳增收”三大任务,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

脱贫攻坚中,石家庄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委、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主要领导同志任成员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扶贫工作指挥领导。

组建了市脱贫攻坚工作调度中心,采取“一个中心+11个专班”的工作模式,把部门力量整合起来,集中办公,卷掌为拳;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为所有贫困县单独设立了扶贫工作机构,明确了所有非贫困县(市、区)由民政部门承担扶贫攻坚职责,为全市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保障;落实“五级书记遍访贫困户”制度,广泛开展书记遍访活动,涉及150个乡镇,2117个村,10600多户,实现了全覆盖。

面对这场硬仗,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最当紧的事是扶贫、最能干的人给扶贫、最急需的钱物给扶贫”,调动全社会力量,超常规作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1.5亿元用于脱贫攻坚;五年来,精心挑选的1600名第一书记,近5000名驻村干部日夜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牢固树立“检验干部看脱贫、使用干部重脱贫”的鲜明导向,2016年以来,因驻村工作实绩突出,全市累计提拔驻村干部共计267名。

脱贫攻坚的战鼓一次次在石家庄大地广袤的田野上擂响,一个个贫困户脱贫,一个个贫困县摘帽……经过5年的集中攻坚,全市平山、赞皇、行唐、灵寿4个贫困县摘帽、585个贫困村出列、20.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顺利实现。

精准扶贫 促脱贫奔富裕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在行唐县南桥镇东安太庄村,漫山遍野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

“前段时间成熟的是‘中秋王’,凭着咱们安太庄苹果的名气,苹果一成熟就被采摘一空,根本不用拉到市场上卖。” 东安太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金国介绍说,依托苹果种植,东安太庄从以前的贫困村一跃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就俺家这十几棵‘中秋王’,一年下来能收入近一万元呢。”东安太庄村李香妮乐呵呵地说,随着果园里其他品种也开始陆续成熟,游客来得更多了。

“去年全村3000多亩苹果,平均亩产突破4000公斤,年产量600万公斤。仅苹果种植,乡亲们就能收入4000多万元。”刘金国说,如今,村里产业旺了,收入高了,全村402户乡亲们依靠苹果产业奔上了发家致富的小康路。

“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分类施策,真抓实干,吹糠见米,确保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找准症结、精准发力,有针对性地采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等措施,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

用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靠就业扶贫为群众带来真金白银。

五年来,石家庄市安排项目4968个,安排产业项目2084个,全市产业扶贫项目直接覆盖239649户(次),户均产业扶贫项目覆盖达2.85次,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3100元以上,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扶贫是提高扶贫脱贫质量的重要途径。

五年来,全市选聘科技特派员365名,服务带动农户7822户,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机构75个,引进新品种277个,推广新技术163项,建立示范基地198个。

饭碗端得稳,脱贫底气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大力推进就业扶贫,扶持贫困群众自主脱贫。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就业扶贫、技能扶贫、社保扶贫“三个全覆盖”。认定就业扶贫车间28家,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近千人,开发就业扶贫专岗安置17827人,建成17家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带动5003名返乡农民工就业。

对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地区,我市则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

脱贫攻坚期间,我市对4县7乡21个行政村2726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83人。先后共规划建设7个安置点,2019年4月底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全部入住,做到“搬得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各种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充分满足群众生活和社区管理的各种需要,实现“稳得住”。规划建设配套产业园区或项目14个,实现后续帮扶全覆盖,有效提升搬迁贫困人口的家庭收入,保证“能致富”。

砸实成果 打好收官之战

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灵寿县砂子洞这个小山村就喜事不断,近两年已经娶回了多个新媳妇儿,而且新郎官多是大龄“剩男”,最小的27岁,最大的60岁。

“以前,别说娶个在市里打工的媳妇儿,就是娶周围村的也不容易。”去年国庆节结婚的张明感慨地说,他初中毕业后就在外打工,因为来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自家又是贫困户,想娶媳妇真是难上加难。

源于精准脱贫政策,砂子洞村发生了变化,村里建起了公园,处处干净整洁;西阜高速通到了村口,交通便捷;村“两委”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家户户有了产业…… 曾经落后的小山村也一去不复返。

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砂子洞的变化,正是我市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各个贫困村脱贫奔小康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市上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持续向贫困地区发起总攻。

汇聚合力,唱响脱贫攻坚协奏曲。让各类资源更多地向贫困地区倾斜,我市扎实推进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军地资源扶贫、“千企帮千村”行动,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港澳办、中联部、中国化工集团等中央单位累计为我市四个贫困县投入11.74亿元,建成一批河北同类县(市)基础设施最好、技术设备一流的民心工程。

市工商联组织全市民营企业开展的“百企帮百村”活动彰显优势。525家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帮扶资金总额36103.05万元,帮扶贫困自然、行政村940个,其中585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585人。

目前,全市贫困人口实现历史性清零,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可脱贫攻坚没有终点,我市积极做好防贫监测工作,用长效机制筑起防致贫防返贫的“隔离墙”,提升脱贫质量,让政策覆盖面更广,兜底网扎得更牢,确保群众稳定脱贫。

依托石家庄市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积极组织开展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的动态管理工作;完成全市13.4万农村低保对象、1.9万农村特困对象和15.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排查摸底,确保“应保尽保”;探索社会救助,对因病因灾引起的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的家庭和个人进行救助,进一步防止返贫致贫。

脱贫不松劲,防贫抓得紧。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从解决绝对贫困迈入治理相对贫困的新时期,将把脱贫攻坚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东风正劲,利箭满弦。如今在石家庄广阔的大地上,一张乡村振兴的大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弘扬“赶考”精神,正阔步奔向小康,足音铿锵,一往无前。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