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女明星称为“世界上唯一的后悔药”的“冻卵”技术,时下再度引发热议。
10月31日有报道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生殖医学专科医院拿到国内首张健康未婚女性“冻卵”通行证。然而消息一出,仅过数小时,湖北省卫健委便回应称:未婚女性“冻卵”并未放开,已组织卫生监督部门对该中心举行执法检查。随后涉事医院也发了道歉声明。
事件反转之快,令人意外。同时,随着现代人婚育年龄推迟,不少专业人士借此呼吁,未婚女性“冻卵”应适当放开,未来“冻卵”政策会“解冻”吗?
卵子黑市、并发症严重
未婚“冻卵”风险重重
实际上,同济生殖医学专科医院计划开展相关“冻卵”业务本就顾虑重重。
此前媒体报道,该医院曾欲召开新闻发布会,但在发布会开始前一小时,又临时决定取消。“‘冻卵’在法律上仍然处于空白地带。”武汉同济生殖医学专科医院院长熊承良坦言,法律既没有明令禁止,也没有鼓励,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只能选择低调。
根据原卫生部2003年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规定,单身女性不能使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所以单身女性不能在中国大陆“冻卵”。即便是已婚女性,她们如果想要冷冻及储存卵子的话,都有不少限制。
为什么未婚女性“冻卵”服务迟迟没有放开?
“个人理解,这其中存在一些潜在风险,所以政府层面一直很谨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中心副主任、拜康医疗首席生殖专家蔡柳洪向记者表示,例如卵子买卖问题,“从媒体报道可见,卵子交易黑市一直存在,我们也曾听说类似事件,如果未婚女性将冷“冻卵”子拿去交易,或将带来不良后果。”
从健康层面看,未婚女性冷冻卵子会增加无形风险。
“促排卵药物可能带来副作用”,蔡柳洪说,“冻卵”或许是部分女性为人母的最后一条路,但这个选择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取卵手术之前需先按规定口服或注射一段时间的促排卵药物,使得一个周期内能有多颗卵子一次性成熟(比正常普通情况多),但这类药物也有可能导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卵巢扭转等并发症。
卵巢扭转发生率不到1%,但扭转情况严重,会出现卵巢缺血、坏死。
国际权威杂志《Nature》曾有论文显示,虽然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促排卵药与某些癌症的关系,但已经有研究者认为,促排卵药可能会促进某些癌症的加速发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投入足够多的金钱和努力后,未必能心想事成”。蔡柳洪说。
有数据显示,对于在36岁进行“冻卵”的女性而言,用先前冷冻的卵子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操作之后,周期妊娠率低于同年龄女性。
民间需求凸显
呼吁“冻卵”能适当放宽
虽然未婚女性“冻卵”有上述诸多风险,但不能忽视部分人群的需求。
2015年,女明星徐静蕾公开了自己赴美国“冻卵”经历,掀起了明星海外“冻卵”的高潮。如今,除了国内一部分高收入、有需求的女性,特别是大龄单身女性,也对出国“冻卵”有着巨大的需求。
去年7月,携程宣布为中高层女性管理者提供10万元至200万元不等的费用,及不超过7天的带薪休假,支持她们享受“冻卵”这一特殊的助孕福利。
数百名中国女性管理人员得到了去“冻卵”的机会,携程的创始人之一梁建章表示,此举是为了帮助育龄女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在事业黄金期能充分享受投入工作的过程,同时也不耽误她们对下一代的培育。早在2014年,Facebook等硅谷的科技企业就已经开始提供这项服务了。
“在临床,我们经常遇到因为工作或个人原因而晚婚晚育的女性”,蔡柳洪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流动人口的婚育年龄在推迟。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抽样调查中2017年全国高龄产妇的比例为13.57%。超过35岁,生育率明显下降,“个人建议,可以考虑适当放宽未婚女性‘冻卵’,同时加强监管。”蔡柳洪如是说。
据了解,由于过去中国大陆禁止单身女性“冻卵”,不少有能力有条件的女性都会另谋他径。除了美国之外,中国台湾地区也是一个热门地区。台湾的相关内容规定,允许单身女性冷“冻卵”子,但只有夫妻才可以实施人工生殖(即试管婴儿)。
未婚“冻卵”
面临法律、伦理双重考验
2017年8月21日,原国家卫计委官网回应“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提议”称,应看到,目前通过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对单身女性生育权做出具体规定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论证。
值得注意的是,该回复举例称,实践中,个别地区结合实际制定了有关规定。如吉林省2002年9月27日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子女”。据了解,该规定实施10余年,至当时尚无1例单身女性申请借助医学手段生育。
同日,原国家卫计委官网曾对“关于放开对单身女性生育权限制的建议”作出回应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法律层面对单身女性实施辅助生殖技术进行限制,也充分体现了对儿童权益的保障。原国家卫计委下一步将密切关注冷冻卵子等技术发展,积极做好可行性研究,审慎推进临床应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单身女性合法权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妇产科主任刘艳霞曾表示,“冻卵”还涉及到伦理问题,万一做“冻卵”的人意外死亡,冷冻卵子属于谁?家属可能为了寄托哀思,让这个卵子跟别人的精子结合,产生下一代,但是牵涉到很多问题,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
总之,目前,未婚冷冻卵子在我国仍面临着法律和伦理的双重拷问,未来政策是否有变,还值得期待。